函館朝市位於函館JR車站西側出口,步行約兩分鐘即可到達我們在招是前方停車場下車前往緊臨海邊港口的函館朝市
函館朝市顧名思義,是一個早上的市場,以魚貨為大宗魚,函館朝市是日本三大朝市之一,函館朝市的營業時間較短,一般從上午8:00營業至中午1:00左右
函館朝市從戰後物資不足的時代至今,一直支援著函館市民的飲食生活。市集最早位在市政府後面的空地,1957年才搬到現在的位置。現有的400多間店鋪,以販賣當地名產的烏賊和螃蟹等海鮮為主
五星圖案的舊函館區公會堂下水道蓋
朝市內還有多家食堂,逛朝市順便在此吃午餐不懂日文,沒問題有照片
函館朝市集中了大小約四百多家水產店,櫛比鱗次
導遊小鍾還推薦市場內最具人氣的海鮮蓋飯
新鮮的生魚片、干貝、蟹肉等海產食材鋪蓋在米飯還分大中小碗海膽、鮭魚卵、蟹腳、章魚、鮭魚、鮑魚依照各人口味挑選任君搭配但要我們4人各吞下一碗生猛的海鮮蓋飯,著實需要勇氣因此我們當午餐選擇在函館JR車站吃鐵路便當
函館朝市的範圍很大,幾乎函館駅旁一整片都算是函館朝市,其中又分成好幾區,而函館朝市是由數棟市場建築所串連起來函館朝市大至上分成三個區域,外場的生鮮食品,內場的乾貨,中場的蔬果外場又細分為食堂區海鮮乾貨區蔬菜水果區大堆的人潮聚集在朝市那條兩旁擺滿小攤販的市集沿途魚販商人大方的請你試吃
函館是北海道最大的港口,因此漁貨量也特別大,而函館朝市充其量不過是當地人買菜的市場,因為名氣響亮,後來卻成為旅行函館必遊的趣味景點之一
這裡交易的水産品都是剛從海上捕撈的新鮮貨,種類繁多,有大蟹、烏賊、海扇、魚卵、昆布、花鯽魚等海鮮
函館是日本烏賊,捕獲量最高的地方,各式各樣的烏賊料理,也成為函館的代名詞
北海道街上的交通跟台灣大不同幾乎看不到摩托車絕大部份都是小型車而且還是很可愛的小車車來因為日本冬季會下雪騎機車會冷到不行重點是且容易滑倒再則日本小車(1300cc以下)很便宜入門款的台幣8萬還有找比台灣125CC機車廉價真的便宜吧此外除了一些大型重機外一般人家很少會買摩托車的.只有送外賣或郵局的才有機車在街道出現
印象中DAIHATSU 專門以生產小型車為主的車廠為了市場差異化幾乎各車款是以生產小車為主
北海道有名的「帝王蟹」店門口架起火爐大鍋,現場用滾水燙熟帝王蟹及毛蟹,現蒸現吃 也有長腳蟹噴火烤搶鮮吃
扇貝每個日幣400元
函館盛產的烏賊也是推薦海產之一因此我們也買了3袋烏賊包飯
館朝市,店家熱絡的叫賣聲、招呼聲,聽在耳裡親切又具活力
一堆干貝、昆布、魚乾等乾貨,說明了函館的海鮮是如此的豐饒。 高檔的螃蟹、大蝦,在函館市場裡,就像不用錢一樣,堆的滿山滿谷
函館朝市裡有很多這種搭配好的禮盒,可以宅配全日本但不能送回台灣
市場到處都是論斤秤兩的螃蟹
在函館朝市買東西的秘訣就是「一定要殺價拉」,朝市的人非常的熱情,在日本不二價的規矩在這裡可能將打折扣,只要敢開口,價格合理老闆就會加減賣,所以阿母也買了幾袋小干貝及墨魚魷魚絲,甚至還專程介紹其他團員才此攤販購買
函館朝市二駛市場中央
函館朝市有釣烏賊的攤位,釣起來後立即現宰生吃,超新鮮的,就在函館朝市的中央附近掉一次 1200 日幣自己可以釣一隻烏賊,店家會再幫客人釣一支,總共兩支這個價錢大概是其他攤販現買的兩倍價格
走進函館朝市逛逛,裡面有個超大的烏賊地標。其實看到這樣的地標,也不難猜到,函館這邊具代表性的漁貨應該就是烏賊了
相當具有朝市精神的歐吉桑吉祥物,名字好像叫做あさいっちゃん
市場裡很多地方都有朝市精神的歐吉桑的立牌,但似乎沒出周邊紀念品耶,真是令我們訝異
這是往來於青森與函館的津輕海峽的交通渡輪據說,在青函海底隧道還沒開通前這些往來的船是聯絡本州與北海道的重要工具這裡的海象多變危險,也留下許多故事其中最令人遺憾就是青函聯絡船「洞爺丸」的船難,其實高緯度地方很少有颱風侵襲尤其是日本最北端北海道,當年在秋天碰上了颱風15號。當時函館從狂風暴雨中轉變為漸漸清朗天氣,管理當局以為颱風已過,於是洞爺丸便由函館出港航向青森駛去、卻不知駛入颱風眼,在對天氣的誤判情況下,結果卻使洞爺丸發生走錨、觸礁、傾斜、沈沒。當時出航或停泊的船隻受颱風15號影響,總計有6艘船船體破裂、翻覆、 或沈沒;光是青函聯絡船「洞爺丸」就有1155人下落不明,死亡者包括通信大臣、眾議院議員及女明星。也是津輕海峽青函聯絡船歷史裡最嚴重的海難
函館的「函館市青函連絡船記念館」展示的船名是摩周丸 (Mashumaru) ,在1908年到1988年間營業的青函聯絡船,主要的用途還包括載火車,在「青函航路」海上113公里的距離裡航行的青函聯絡船,船艙裡鋪設有鐵軌。在起站,利用棧橋將火車直接開進船腹,越過津輕海峽到了終站後,再利用棧橋從船腹裡將火車直接開出接上鐵路而在運火車工作,在1988年劃下句點,改由不載火車的「フェリー」,也就是一般渡輪營業,是因為「青函隧道」開通的關係,而提到青函聯絡船,就不得不提及「洞爺丸」的船難。撇除戰爭沈沒的船難,歷史上的三大船難死亡人數為1912年鐵達尼號(1513人)、1865年密西西 比河SS Sultana號火災事件(1450人),第三就是發生在1954年9月26日,造成1430人死亡的青函聯絡船「洞爺丸事故(とうやまるじこ)」,也因此促使日本政府投入巨資從構思到竣工花了40多年時間建造「青函隧道」,也被稱為「海の上の鉄路(海上鐵路)」,但現在還是有渡輪航行,只是不再運送火車,且航程由早年5小時縮短為3時間40分,而且可以載運車輛、成人的船票價為¥2700円
(PS: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基於國防安全與運輸的需求,日本一直都有連接本土4大島的企圖,最早達到目標的,就是連接本州與九州的關門鐵道隧道。關門鐵道隧道是在西元1942年通車,而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條海底隧道,除了滿足了九州與本州之間的運輸需求外,也讓軍隊可以迅速的利用鐵道,由本州調往九州,在戰火正熾的當下,關門鐵道隧道正好發揮了極大的功能,而這也促成了日本積極進行相關建設的方針。津輕海峽位於本州與北海道之間,最窄處大約僅有18公里,最寬的地方則是55公里,江戶時代末期,由於幕府開始開發函館一帶,所以便開始有定期的船班出現,明治維新之後,設置北海道開拓史,積極的開發北海道,三菱汽船、日本郵船等陸續的開行青森至函館間,1908年帝國鐵道廳(國鐵)利用船隻載運正式開行青函航路,從此由本州要前往北海道的旅客,可以搭乘國鐵列車轉乘青函連絡船至北海道,比1908年以前方便很多,但津輕海峽的海象,是有名的險惡,許多船隻都因不敵風浪而翻覆沉沒興建一條橫跨津輕海峽的大橋或是海底隧道,只不過由於津輕海峽幅面太廣,與關門海峽不同,而且太平洋戰爭日本局勢每況愈下,日本舉國上下資源全都投入了戰爭,連日本最依賴的新幹線的建設工程都遭到耽擱,因此跨越津輕海峽的工程規劃便無限期的延後了。戰後日本的物資更加節裾,光是要讓這個殘破不堪的國家恢復原有的光景,就須耗盡了整個日本國力,根本沒有餘力恢復原先所擱置的各項建設,因此串聯日本4大島的願景只能留在大日本舊地圖上了。然而太平洋戰爭導致了青函航路的運輸力低落,尤其是在太平洋大戰末期,1945年7月至8月投降前,青函聯絡船幾乎都被美軍給殲滅殆盡(其中第一青函丸、第二青函丸、第三青函丸、第四青函丸、翔鳳丸、飛鸞丸、亞庭丸、津輕丸、第十青函丸陸續遭到擊沉,第六青函丸及松前丸也擱淺在座礁上,並且被大火焚毀,第七青函丸及第八青函丸則是毀損),同時也造成數百人死亡的慘劇。這也造成日本戰敗缺乏有運輸規模船支能夠往返青函海峽,所以GHQ(General Headquarters),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便同意被聯合國託管的日本政府可以建造青函航路的客貨連絡船與貨運連絡船各4艘,以應付海峽兩岸日常的客貨運
日方經聯合國同意打造八艘連絡船是在1946年至1947年之間建造服役的,其中第一艘稱為洞爺丸(其他三艘分別為羊蹄丸、摩周丸和大雪丸),排水量三千八百噸,共可搭載1128位乘客,另外尚有120名船員。這些青函連絡船,就在戰後的混亂復甦期,肩負起津輕海峽的運輸重責大任,直到1954年09月26日,秋天碰上了颱風15號瑪莉颱風(Marie)侵襲本州日本海、東北地區及道南地區,狂風暴雨導致津輕海峽出現滔天巨浪,此時洞爺丸仍自青森出港,執行當日第三航次的青函連絡船任務,是日上午11時抵達函館,並且預定將於當日14時40分出航,執行第四航次開往青森的任務。由於當時氣象預報預測瑪莉颱風在中午12點,是位於新潟縣佐渡島附近,並且大約在下午五點會接近津輕海峽,因此洞爺丸的近藤平市船長認為下午兩點多出航之後,依照洞爺丸的航行狀況,應該可以在颱風接近陸奧灣前抵達青森,因此便依照預定的行程。然而中午時分行經津輕海峽的連絡船渡島丸,回報了津輕海峽的海象過於惡劣,無法行駛的狀況,因此有部分的連絡船宣布停航,但由於洞爺丸並未宣布停航,所以許多原本搭乘停航船隻的旅客與車輛,便決定改搭乘洞爺丸,人員與物資重新安排與上船,延盪了洞爺丸原本預定出航的時間,再加上颱風導致函館市的供電不穩定,停電的結果讓碼頭上的可動橋卡在船身上無法升起,拖延至下午三點多,風雨越來越強的情形下,洞爺丸不得不宣布停航。下午五點,原本狂風暴雨的天氣突然轉晴,津輕海峽一片風平浪靜,事實上僅是颱風眼正好通過津輕海峽,但不知情者以為颱風已經遠離,眼見同為連絡船的十勝丸已經出港開往青森了,因此洞爺丸的船長也跟著宣布開航。18時49分,洞爺丸搭載了1337人,離開了函館港開往青森,才剛離開函館港不久,原本平靜的天候頓時大變,又恢復成狂風暴雨的天氣。19時01分,無法前行的洞爺丸,只能在函館外海拋錨,暫時等待風浪平息,就在此時,猛烈的暴風不但讓洞爺丸走錨,高大的海浪直接從船尾的車輛搭載口灌入,大量的海水除了灌入車輛甲板之外,輪機室與鍋爐都浸入了海水,導致推進器及發電機失效,由於洞爺丸泊錨的地點離水深較淺的七重濱並不遠,因此船長想將洞爺丸開往此地避難,讓洞爺丸免於翻覆的危險,然而失去動力的洞爺丸無法自行移動,只能任狂風暴雨的襲擊而隨波逐流了。22時39分,洞爺丸發出了SOS的求救信號,數分鐘後,一陣大浪打向洞爺丸,已喪失動力的洞爺丸無法支撐,便整個翻覆,船上1337人當中,僅有182人獲救生還,死亡與失蹤的人數高達1155人,連同其他遭颱風襲擊而沉沒的北見丸、日高丸、十勝丸、第十一青函丸等船隻,死亡與失蹤人數更高達1430人,史稱洞爺丸事故,也是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海難事故之一。而洞爺丸事故的慘劇,也讓日本政府深刻的體會到,興建青函隧道的重要性,1961年開始進行青函隧道斜坑開挖的前置工程,1967年開始進行導坑的開挖,1971年主坑工程正式開始,直到1985年03月,長達58公里的青函隧道終於貫通,耗費了27年的時光,將近一兆日圓(40年前造價)的經費,這座全世界最長的隧道,終於在1988年03月13日正式開業,雖然事隔將進30年,現今氣象預測已大幅進步,且輪船已具有先進安全導航系統,鐵道的重要性已非過去重要,然而青函隧道仍有其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メモリアルシップ摩周丸》
《營業時間》9:00~17:00 ( 4月~10月無休);9:00~18:00 ( 4/29~5/5 )、( 7/20~8/20 )。
《定 休 日》11月~3月的第一、三周的禮拜二、12/30~1/1。
《入 場 費》大人500日圓;中學生 ¥400;小學生 ¥300。
《洽詢電話》0138-27-2500:メモリアルシップ摩周丸
自1859年開港至今,今年已經是函館開港的第153週年。從鎖國時代結束後函館就是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通商港口,歷經了一百多年的對外貿易當中,今天的函館充滿濃濃的西方文化
函館海邊擺設兩具大型零件代表著北海道開拓史兩大功臣,左邊是輪傳大錨,右邊是火車輪子主動軸,D51型蒸汽火車是日本國鐵的前身,D51型擁有相當優良的牽引能力,1936年問世之後,適逢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的整備時期,遂成為日本本與其殖民地的主要運輸主力之,自1936年起至1945年終戰為止,總共生產了1115輛,對於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本來說,D51型可說是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資運輸之戰力,在台灣,甚至被稱為"蒸汽火車之王",與被稱做"蒸汽火車女王"的客運蒸汽火車CT270型配對,被鐵道迷以夫妻相稱,D51型在日據時期便被引進台灣,在戰爭結束之後也有部份D51型以美援持續購進的,引進台灣的D51型總數有37輛,光復之後,台鐵將D51型改編制為DT650型目,前台灣僅存4輛DT650型
左邊是津輕丸大錨
另一旁擺放大雪丸大錨
『丸』,在日文意思是圓滿,幸福之意。日本在1300年前遣使至中國,特別建造大船航行中國海,而當時因為航海技術不像今日般精良,乘船過海常常要冒生命危險。因此日本人相信有船有船神,為祈禱航海的安全,官方的船大都由朝廷賜名為『00丸』,並航行前隆重予以祭祀,因此,『00丸』乃是船神的名字